大家從小到大,一定有看過或吃過統一肉燥麵、維力炸醬麵等熟悉的台灣泡麵吧~並且台灣人對韓國泡麵的接受度也相當高,在台灣的賣場是否有看到各式各樣的韓國泡麵呢?像是寫著[辛]字的辛拉麵[신라면]、安城湯麵[안성탕면]、魷魚海鮮味湯麵[해물짬뽕]等都很常見!為什麼這麼愛吃泡麵(라면-ramyon)呢?我們先來了解台灣與韓國泡麵的由來以及兩國對泡麵的認知吧!
韓國泡麵的誕生是在1963年,三養食品從日本引進泡麵的製作技術,推出三養泡麵,開啟了泡麵的時代。然而,當時的人民都是以米食為主,一開始對泡麵感到相當陌生。直到朴正熙政權,由於稻米不足,推動混粉食的政策(除了米飯,也混著吃穀食與小麥),並加入韓國人喜愛的辣椒粉,泡麵才逐漸大眾化,成為現代韓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。
韓國泡麵與台灣泡麵最大的不同點在於,不能只用熱水沖泡,而是要像一般煮麵時花費好幾分鐘,才能將麵條煮軟。另外,會在泡麵內加入雞蛋、蔥、黃豆芽等配料,提升營養度。再加上,韓國的泡麵只會附上調味粉包、醬包、乾燥蔬菜包,不會有額外的油包,減少了油膩感。因此泡麵除了消夜之外,也會被當成韓國人的正餐來食用。
台灣在1967年自日本引進速食麵的製作技術,推出了乾泡兩吃的雞汁麵(生力麵),為台灣的第一款泡麵。隨後,統一企業也加入泡麵市場,並不斷改良成符合台灣人的口味,最終在1971年推出統一肉燥麵,並透過電視的宣傳,知名度大升造就了銷售量的提升,最終成就了統一肉燥麵的地位。接著,各個公司也陸續推出像是維力炸醬麵,原汁牛肉湯麵,排骨雞湯麵等,都是現在在台灣各賣場上能看到的常見泡麵。
泡麵只要用熱水泡3~4分鐘即可食用的原因在於麵條多半選擇油炸後脫水,因此麵條中間會產生許多空隙,更容易讓麵條受熱變軟。台灣泡麵附有粉包、乾燥蔬菜包以及油包,將調味包都放入並在加入熱水後,就能快速吃到一碗熱騰騰的泡麵。因此台灣人把泡麵當作是能快速享用的速食產品,消夜與颱風天的最佳選擇。
看完以上的介紹,是否有發現兩國泡麵的由來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?台灣與韓國對泡麵也存在著一些認知差異!除了享用美味的泡麵,也來增進一些台韓泡麵的相關知識吧!
韓國文化課線上免費體驗:旅遊與在韓生活/文化與節慶/流行影視韓語課程